近期A股市場“中特估”概念十分火爆,從近期來看,券商、保險、銀行板塊均大幅拉漲。作為今年市場主線之一,新的“中特估”分支也在不斷被挖掘。近日,國泰君安研報指出,被市場忽視的“中特估”,航空央企的長期變化與價值未被充分認知。
與近期“中特估”的火爆行情相比,三大航的股價表現顯得有些不合群,據統計,港股市場國航、南航、東航今年的漲幅分別為-6.7%、-1.2%、-8.2%。股價低迷,與行業盈利狀況尚未得到驗證密切相關。
5月10日,民航局發布《2022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據初步統計,2022年,全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328.9億元,比上年下降15.8%;虧損2174.4億元,比上年增虧1374.6億元。其中,航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64.8億元,比上年下降約兩成;虧損1771.2億元,比上年增虧1143.4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進入2023年,航空需求持續復蘇。根據飛常準大數據顯示,4月全球航司實際到港航班量為265.10萬班次,同比增長29.17%,國內航司實際執飛客運航班量為39.58萬班次,同比增長346.45%。“五一”期間,國內、國際、地區航班量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6.83%,36%。50%;國內、國際單程含稅平均票價分別為1211元,2104元,較2019年分別上39%、34%。
伴隨今年“五一”出行市場的火爆,上市航司相繼披露的開年成績單,進一步為我國民航業復蘇傳遞信心。
受需求復蘇影響,一季度航司的業績也明顯改善。南航今年第一季度收入為3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相當于2019年水平的90%,東航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2.61億元,同比增長75.77%,國航一季度營業收入250.68億元,同比增長94.06%。
盈利方面,一季度,國航、南航、東航的凈虧損分別達29.26億元、18.98億元、38.03億元,三大航雖未能實現扭虧,但各公司同比、環比均大幅減虧。
中泰證券指出,隨著航空需求的逐步復蘇,行業機隊引進增速確定性放暖,供需之間的剪刀差將進一步擴大,疊加航空票價市場化改革背景。票價彈性將逐步釋放。單機利潤、單票利潤高的航司受益明顯。
國泰君安指出,過去三年雖疫情沖擊,仍逐航季依規上調全票價。目前中國百大客流航線全票價已較2018年上升超40%。2023年春節后,國內含油票價已較2019年上升超一成。“五一”假期,國內含油票價較2019年上升約兩成。待疫后供需恢復,票價中樞上升的持續性將超市場預期,推動中國航司國內盈利能力中樞顯著上升。
國泰君安還指出,航空大邏輯,并非疫后盈利大年短邏輯,而是盈利中樞上升的“航空超級周期”長邏輯。中特估下,航空央企長期變化與價值并未被充分認知。票價市場化正在釋放國內被長期壓制的定價能力,時刻分配改革將助力國際競爭力提升,踐行“打造超級承運人”與“民航強國”國家戰略。預計航司業績將逐季改善,長期盈利中樞上行將超預期。旺季博弈風險釋放,維持中國國航、吉祥航空、中國東航、南方航空、春秋航空、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增持”評級。受益標的北京首都機場股份。
相關概念股: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0670):公司是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之一,坐擁上海兩場主基地優勢,在最熱門商務線京滬線的份額最高。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01055):中國運輸飛機最多、航線網絡最發達、年客運量最大的航空公司。2019年,公司國際運力占比31.6%,一旦國際客流恢復,公司亦將顯現高彈性。
中國國航(00753):中國三大航司之一。首都機場國航市占率提升至70%,掌握北京兩艙市場主要客源。疫情前公司國際運力占比高于同業,有望充分受益于國際線恢復。
北京首都機場股份(00694):依托首都國際機場世界級航空樞紐建設,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航空業直接關聯企業數量占北京地區的三分之二,航空資源和航空企業總部集聚度全國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