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羅斯石油銷售的制裁正日益使那些無法再購買歐佩克+生產國原油的煉油廠處于不利地位。彭博匯編的公允價值數據顯示,在因制裁而不再供應俄羅斯原油的亞洲部分地區,煉油廠現在幾乎沒有從加工中東原油中獲利。
需求低迷和加工能力擴張導致的油價暴跌,已促使作為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地區的亞洲的一些工廠考慮縮減燃料生產規模的計劃。也有猜測稱,歐洲可能也很快就會出現減產。
【資料圖】
但對于印度和中國的煉油廠來說,情況完全不同,他們仍在從俄羅斯以及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其他國家購買打折的石油。由于制裁而無法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其他亞洲和歐洲煉油廠官員稱,制裁措施對他們造成了不利影響。
這種分歧突顯出,七國集團(G7)的價格上限和歐盟針對俄羅斯獲得石油美元的制裁,對工業化國家自身的經濟并非沒有痛苦。那些可以購買俄羅斯原油的工廠,一旦將其提煉成柴油和汽油等燃料,就可以合法地將大量原油賣回G7國家。
倫敦行業咨詢公司CMarkits首席執行官Yousef Alshammari表示:“只要俄羅斯原油價格繼續走低,我們就會繼續看到贏家和輸家。如果這些打折的石油被提煉成產品銷往國際市場,這絕對是一種經濟優勢。”
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從俄羅斯西部運往印度的石油價格,比作為中東基準價格的迪拜原油每桶便宜約9美元。對煉油廠來說,來自迪拜的原油價格也會更高,因為迪拜的價格不包括運費。
印度政府數據顯示,去年4月至12月,該國最大的兩家國有煉油商的煉油毛利率超過每桶20美元,較上一財年大幅增長至少150%。其次,中國3月份的原油加工量達到創紀錄水平,Energy Aspects預測本月和下個月的原油進口量將會增加。這是受到大量打折原油流入的提振。
數據顯示,上個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根據彭博編制的油輪跟蹤數據,印度在同月還繼續進口俄羅斯烏拉爾(Urals)級原油,進口量為該國之最。
G7國家中的西方經濟體以及亞洲大部分其他國家今年沒有進口任何俄羅斯產品。歐盟于12月初開始對歐佩克+產油國的原油實施制裁。盡管歐盟的煉油商不得不減少從俄羅斯購買原油,但它們從印度和中國進口的成品油卻大幅增加,進一步侵蝕了利潤率。
根據航運分析公司Kpler的數據,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這兩個亞洲經濟體平均每天向歐洲地區輸送約36.3萬桶清潔石油產品,幾乎是2021年流量的三倍。
瑞銀集團分析師Giovanni Staunovo表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取決于成品油需求及其價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