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饒育蕾 中南大學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理解“全球經濟新變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端于2023年美國的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正在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新變局。3月份,硅谷銀行爆雷,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等紛紛出現破產困局。筆者認為,目前并不具備演化為類似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因為當前顯現的金融風險仍是局部性的。
但為何硅谷銀行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倒閉?過去,銀行一旦出現擠兌,需要債權人在銀行門口排著長隊等候,銀行有足夠時間來想辦法增加流動性,盤活資產或調動資金。但在信息時代,客戶隨時可以在手機、電腦上即時轉賬兌現,撤回資金,由此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形成擠兌,導致銀行流動性迅速枯竭,硅谷銀行數天時間內就被接管就是證明。而該事件也導致美國和西方其他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存款驟然下降,形成了經濟衰退預期,這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的一個大變局。
疫情持續三年,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趨向枯竭、透支,最終導致消費受到抑制。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新增問診比例越大,消費增速下降越明顯。全球經濟受疫情沖擊產生了嚴重的需求不足,且存在較大的“疤痕效應”,這對未來影響至深。
地緣政治沖突給全球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各種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明顯,特別是原油價格上升劇烈,提高了全球經濟成本,給經濟環境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另外,當前逆全球化趨勢明顯,隨著全球化紅利時代遠去,“島鏈時代”來臨,這意味著地區被分割成局部性的小型鏈接體,早先建立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遭到巨大破壞,大量出口受阻,很多進口產業鏈條也被“斷鏈”。
在面臨外部環境劇變同時,中國仍面臨一個巨大的發展優勢,即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正在崛起。數據顯示,全球重要的8個經濟體(G7+中國)占全球GDP比重總量從65%略降到62%,但從結構占比來看,中國全球GDP占比從1978年的1.7%大幅提高到2021年的18.5%。
與此同時,美國、英國、歐元區通貨膨脹率正在快速提高,2022年達到6%—8%的水平,失業率持續上升同時,居民收入、消費意愿都顯現下降,這最終有可能引發市場對以上國家或區域經濟的衰退預期。
下一輪財富浪潮在哪?
回顧過去40年,中國經歷了五輪財富積累浪潮,前四輪分別是消費品、家電、房地產、互聯網,而第五輪的財富浪潮正在孕育過程中。中國財富的增長和分配已進入一個新的創富周期,第五輪的財富浪潮表現出周期性、波動性、輪動性。
有哪些領域存在較多創富機會?
其一,新科技革命為整個社會提供了財富創造機會。過往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以房地產投資和出口為主導,如今重心已全面轉向科技革命。特別是最近幾年,在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及“雙碳”目標引導下,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機器人、大數據等都將成為重點發展領域。
其中,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以及雙碳目標下的產業機會最值得重視。前者如迭代速度極快的ChatGPT技術,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極強的外溢效應:比如帶動并改變全行業商業與發展模式,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第五波財富浪潮應該在新能源領域,但筆者認為可能這個范圍會更廣,數字經濟所帶來的變革不僅能夠促進創新發展、技術進步,同時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運用也能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
其二,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財富機遇。作為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中的兩個,投資和出口已顯現平穩,甚至顯現出下行趨勢。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轉型離不開消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費升級,它將驅動中國經濟由低端向高端制造業轉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消費升級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其三,新興市場的財富機會。全球供應鏈逐漸“斷鏈”同時,局部構建出一個個的供應鏈閉環將帶來全新的發展新機會。新興市場有著較低的市場滲透率、諸多未開發的行業,存在諸多技術創新的機會。同時,新興市場存在大量基礎設施需求,中產階級消費升級需求,都會成為財富增長的動力。當下,亞洲的產業正在進行重組,中國正逐步走向舞臺中央,機會巨大。